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148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,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
这当然与儒家的要求不相符。
意用于听讼,即听讼为一物。[47]《商疑十则答史子复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九。
而儒家强调的,则是主体情感生命的意向性,未发状态的情感,其本身就是有意向性的,发而为情,便相应地有了意志活动。正因为如此,仁被认为是心之全德。比如事亲这一物,就不是一般的生活供养,而是温亲定省一类的仁孝之举。从动词讲,道者行也,即行走之义,但不是一般的走路、行路,而是实行、践行之义。曰:何谓尚志? 曰:仁义而已矣。
圣人教人,必要是如此,方可称之知,不然,只是不曾知,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。但他用情感说明意志,这就同其他儒家没有什么区别了。[38] 这里所说的性,是指人性亦即天性,这是没有问题的。
先生说人、道只是一心,极是。所谓公,只是理之公,所谓私,却是无理而成其私,其关键在于合理还是不合理。可以说,荀子是儒家中第一个用生物学的眼光观察人的思想家,这一点自有其重要价值。正因为如此,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,也不能说。
人人有贵于己者,弗思耳矣。但如何求得其欲,则需要服从心之所可即心智的认可。
王夫之也讲定性,但如何定?要循情而定,循情而可以定性也[52],要贞定人性,只能从情感入手,并遵循情感的发展而定,这是王夫之的一个重要观点。只是一个心,却有两样。于此可见,人欲之各得,即天理之大同。克、伐、怨、欲不行焉,可以为仁矣?子曰:可以为难矣,仁则吾不知也。
又比如说: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[36]形色就是指形体、身体而言的,这也是人之天性,可见,儒家并不否定人的肉体存在也是人性的重要内容或组成部分,这同西方的灵肉二元论是完全不同的。[50]《言私其豵》,《日知录》卷三。所发是从心之存在上说。
欲之多寡,异类也,情之数也,非治乱也。多欲之人,其道德感虽有存者,但已经很少了。
早期儒家对欲有一种很基本但很宽泛的理解,就是指人的心理欲求,但其运用却有不同,因为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。所谓道心,其实就是日用之心、食息起居之心,换句话说,就是人心即平常心。
中之理至矣[32],他对中的道理是十分重视的。他所说的自然就是血气之自然,是实然的感性的,其中当然也有生的意义。但是,按照朱熹和儒家的一般说法,欲是由情而发的,饥食渴饮之欲也应是由情而发的。因此,他提出人欲即是天理以及天理人欲同行异情[54]的命题,说明人欲决不是与天理相对立的。人心,人欲也,此语有病。以上所引孟子所说有命焉之命,就是指命运之命而言的(关于两种命的学说,朱子曾有过明确的分疏,这里不再重述)。
无故而怒,怒至于甚而不能遏,是皆为人心所使也。这不能算是一个小问题,因为道心人心之辨是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。
其实,天道、天德从根本上说就是生的问题,是生道、生理,因而只能在生的过程中实现出来,而生不只是形而上的问题,生是具体而完整的,也是活泼泼的。他说:口之于味也,目之于色也,耳之于声也,鼻之于臭也,四肢之于安佚也,性也,有命焉,君子不谓性也。
这样看来,性、情、欲是一贯下来的,也是缺一不可的,不能有性而无情、有情而无欲,说性则情在,说情则欲在,说欲则性在。但《乐记》所说的天之性,已是形而上学化了的天理,而它所说的人欲,则完全被物质化了,真正变成了物欲,如果无节于内,则对天理人性的实现是不利的。
在与原宪的谈话中,孔子还谈到一般欲望的问题。刘宗周在论心时明确指出,心是生生之主,即生命主体。虽上智不能无此,岂可谓全不是?陆子静亦以此语人,似有两个心。[55]《论语·里仁》,《读四书大全说》卷四。
《乐记》虽然礼、乐并提,但它主要是讲音乐理论的,它认为,音乐之生,生于人心,感于物而动于中、形于声,由此产生了音乐。但是,如果心所认可者是不合理的,欲虽寡,也止不了乱。
生既是理,又是气,无气则无所谓生,亦无所谓性,因此说,性即气,气即性,生之谓也。我欲仁也可以解释成我想得到仁,但仁德既然是内在的、我所具有的,如何得到仁呢?只能从自己身上得到,从自己心中得到,这个得到实际上就是实现出来。
人性虽是静,但又不能不动,不动则永远无法实现,人性之动便是情,二者应当是统一的。欲与不欲,主要是在我与别人的交往关系中说的,而我与别人的交往首先是情感的交流,因此欲或不欲,正是从情感上说的。
至于人欲从何而来的问题,他似乎统统归之于人心以外之物。朱熹很少批评程颐,他的很多思想确实是从程颐而来的,但在这个问题上确实发生了分歧,为了坚持原则,他不能不批评程子之说。精神上、道德上的满足感代替了物质上的追求,仁爱代替了私爱包括情爱,如此等等。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心有一个还是两个,而在于,按照朱熹的一贯说法,心之本体即是性,即是理,其作用则是情,欲则包括在情之中。
至于情、欲二者究竟是何关系,不同思想家则有不同回答。公欲是合于天理的(天理即性理),私欲则是违背天理的,在这个意义上,他也是提倡灭人欲(即私欲),存天理(即公欲)的。
但另一方面,他又提出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的主张,强调道德情感对于自然情感的指导与支配作用,表现出他的鲜明的儒家立场,这说明他的情感哲学归根到底是一种道德哲学。人心之动主要是讲情感的,它举出哀乐喜怒敬爱六种情感,说明不同情感有不同的表现,发出不同声音,产生不同音乐。
但是,不能将人心笼统地说成人欲,还有理论上更重要的依据,这就关系到性、情、欲的关系问题。夫物之感人无穷,而人之好恶无节,则物至而人化物也。
发表评论